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

【經濟日報2009-12-16】華碩「七大巨頭」專訪紀要

華碩 總淨值不滅示意圖
2009/12/16 09:54



【經濟日報╱記者曾仁凱、王皓正】



華碩與和碩分割釋股案引發投資人爭議,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與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昨(15)日親上火線釋疑。施崇棠表示,華碩要啟動「510計畫」,未來五年內躋身全球前十大品牌;童子賢表示,和碩將在大陸擴產,2010年是蛻變的「蝴蝶元年」。



施崇棠昨天與童子賢昨天接受專訪,一開場,施崇棠就為和碩身價遭貶低而叫屈,並表示公司分割後,華碩將展開「510計畫」,未來五年內躋身全球前十大品牌行列,與可口可樂、微軟、 IBM 等並駕其驅。


童子賢則把和碩定位成3C與精密機械的設計製造服務廠(DMS),他宣示2010年是和碩的「蝴蝶元年」,公司即將破繭而出;明年和碩來自華碩的訂單總量不但不會少,還將全力搶新單,明年下半年開始慢慢發酵。


童子賢認為,這幾天市場許多的質疑,前提都是把和碩看成是包袱。和碩即使今年面臨金融海嘯,仍維持獲利,而且旗下還有華擎、景碩、佳能等一堆金雞母轉投資,和碩的價值被市場嚴重低估,「和碩實力比市場傳的要強太多」。


華碩上周五宣布和碩釋股案,由於採取較具爭議性的減資切割方式,造成股東「強迫中獎」持有和碩股票及和碩未掛牌前的流動性風險等問題,引發市場多空論戰。


施崇棠表示,之前市場多次傳出和碩可能與鴻海等業者合併,消息都是空穴來風。談合併,兩家公司文化、價值觀都要彼此能認可,沒那麼簡單。此次減資釋股,華碩一下子把對和碩持股降到25%,接下來很快會降到兩成以下,是最快的方法,也是理性的決策。


為因應營運成長,目前和碩已出現零星的產能不足情況,明年將加強資本支出,和碩的上海五廠最近剛要落成,公司已經和當地政府領導接觸,正積極找地、買地,準備啟動上海六廠的擴建計畫。截至第三季為止,和碩今年資本支出約40多億元,明年將增加。施崇棠繼去年提出2011年要擠進全球筆記型電腦(NB)前三名的「三三計畫」,昨天又喊出全新的華碩「510計畫」。



華碩、和碩七巨頭 危機總動員



「華碩和碩釋股風暴」昨(15)日進入第四天,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表示,華碩占和碩營收比重只有三成多,比重不如外界想像的高,「我有信心,明年從華碩跑掉的訂單,我一定會從其他客戶那邊補回來」。


華碩、和碩近日危機總動員,繼前天舉行員工說明會和法說會後,華碩董事長施崇棠、童子賢、華碩執行長沈振來、和碩執行長程建中、華碩財務長張偉明、和碩投資長蘇艷雪和財務長林秋炭等「七大巨頭」昨天首度共同接受媒體專訪,以下為專訪紀要:


問:華碩與和碩宣布釋股案後,引發不少投資人疑慮,公司怎麼看?


答(施崇棠):和碩這隻小獅子一定要長大,與華碩分家是不得不做、且越快越好的事,要讓兩股價值溪流快點各自解放,平心來看,和碩釋股案的進度是慢了點。但此次分割案確定後,將是和碩「邁向巨獅之路」的最佳途徑。


答(童子賢):我想引用花旗環球分析師戎宜蘋的報告,她認為透過華碩把和碩賣掉,投資人完全沒辦法掌控價格,那才是「暗室交易」,反而不尊重股東權益。


過去和碩為華碩100%持股,投資人買華碩,買一送一,附贈和碩。分割之後,投資人可以自己選擇要繼續投資品牌或代工,其實是「間接民主(股權)」變為「直接民主(股價)」,對投資人而言,其實是更加民主才對。


問:和碩投資價值為何?


答(蘇艷雪):這幾天很多的批評,前提都把和碩當做包袱,其實和碩一直是賺錢的公司,有一些價值沒有被彰顯,例如和碩下面有很多的轉投資公司都很賺錢,光是這部分,和碩的每股淨值就相差約7元的隱含價值。


問:分家後,華碩將減少委外釋單,明年對和碩會有什麼影響?


答(童子賢):目前華碩占和碩營收比重只有三成多,比重不如外界想像的高,我有信心,明年從華碩跑掉的訂單,我一定會從其他客戶那邊補回。


答(沈振來):雖然華碩明年降低對和碩的釋單比重,但華碩營運成長,明年給和碩的訂單總量不會少。


問:釋股案確定後,明年兩家公司的策略和營運成長目標?


答(程建中):OEM、ODM的訂單大多在半年、一年前先敲定,釋股案宣布後,收到客戶的反應都不錯,現在歐美聖誕節放假,相信春天一過將會看到一些進展。我不敢講明年接單就立即會有戲劇性的變化,如果說效益會在2011年開始發酵,是比較正確說法。


答(童子賢):最近很多人說NB代工市場擁擠,不利和碩發展。其實電腦類產品占和碩的營收比重早就降到五成以下。


我期許和碩能師法3M,利用黏膠基礎,不斷發展出隔熱貼、便利貼等不同產品,事業版圖不斷擴大。未來我希望以和碩原有的3C 與零組件技術為基礎,跳脫出傳統的IT(資訊科技)業範疇,朝向家電、汽車等不同的應用發展。像和碩最近推出豆漿機,橫掃大陸市場。

以上內容由各投資機構提供,為純屬研究性質,僅作參考,使用者應明瞭其參考性,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,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,聯合理財網對資料內容錯誤、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