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

【工商時報2011-04-18】南僑關係企業會會長陳飛龍專訪紀要

人物側寫-陳飛龍:行銷美食 看見人文價值
2011-04-18 01:32 工商時報 邱莉玲
 南僑關係企業會會長陳飛龍接受本報專訪指出,「行銷台灣美食,不是一碗一碗賣,而是賣人文、氛圍,應有很多典故、價值在裡面。」這是他跨界拍偶像劇的主因。

 60多歲跨足餐廳的陳飛龍,雖餐廳事業僅占南僑營收約17%,卻花了他71%時間。他目前也是行政院全球招商規劃推動委員會委員、經濟部台灣美食國際化推動小組顧問、商業司美食國際化聯誼會會長,對推動台灣美食國際化有想法。

 陳飛龍建議,政府應拿出產業政策,例如參考日韓泰做法,「泰國由副總理督軍,那台灣呢?」盼望先打造台灣為美食之都,讓餐飲業練兵達一定的經營規模,厚植向外行銷實力。以下是專訪紀要:

 問:投資偶像劇的想法?

 答:年輕時開過廣告公司、製作公司,我也沒忘情娛樂圈,如今看好台灣影視片市場,又有美食題材發揮,便投資全能製作公司,拍偶像劇。

 目前國內拍片深度略淺,所以我接下來拍的「屋簷下的湯之屋」,鎖定餐飲業,不只做菜,也會探討家族經營、餐廳團隊等深度價值。

 我拍偶像劇希望呈現台灣美食、人文,宣傳平凡中見偉大的力量,讓台灣300萬餐飲從業人員看後都有所啟發。

 問:如何看待美食和文創業結合,行銷國際的風潮?

 答:影視連結美食推廣是趨勢,在泰、韓都已獲致成效。前提是,這些政府都會拿出一套產業政策,讓社會有依歸。

 如韓國政府定出2017年海外新增40,000家餐廳目標後,著手選出韓食世界化代表產品,將材料和做法系統化與標準化,支援韓餐廳到海外開店,讓韓餐廳到國際開店時有說服力和獨特性,搭配韓劇行銷。又如泰國,由副總理領軍,成立國家食品管理局、世界廚房中心推動,串連電影業推廣。

 反觀台灣,目前美食國際化由政務官負責,未見產業政策和整合資源的執行力。

 問:就業界實務需要,對台灣美食國際化提出建議。

 答:台灣餐飲業都屬中小企業,單打獨鬥很難攻大陸,需組織團隊,做到商流、物流、金流和中央廚房,才能完整呈現台灣小吃的氛圍。

 且應讓他們有機會在台灣練兵並培養團隊人才,政府可以身作則,如開放機場、鐵路、港口等國家門面,讓具台灣特色的好餐廳、攤販美食進駐,地方政府可給誘因,讓美食品牌在台遍地開花,如鼎泰豐、蘇杭小館到台中開店,打造台灣為美食之都,讓國際人士為台灣美食宣傳。

沒有留言: